时间:2009年3月28日
地点:重庆洲际大酒店
学术主持:王林 谢海
王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评论家):
今天借锦瑟画廊为上海画家陆春涛举办展览之际,我们邀请一些在渝艺术家和评论家进行一个座谈会。首先我想说,重庆的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在全国甚至海外都有影响。锦瑟画廊自成立以来,画廊主持张琪对国内的包括一些国际的交流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今天的展览和研讨,再比如今天出席的Oliver就是他们推荐的艺术家,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开头。重庆是一个不小的地方,有三千多万人口,相当于欧洲的很多大国,所以不要小看在重庆做事情。
艺术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和人的生存、人的存在、人的价值联系在一起的。谢海十几年一直在《美术报》工作,是年轻一代批评家中佼佼者,他对江浙沪三地为代表的“江南”艺术现象有比较深入地研究和了解,也是南方一些重要美术活动、美术事件的主要幕后推手。下面我们就有请谢海谈谈。
谢海(《美术报》评论部主任、美术评论家):
最近五年,我一直在江浙沪做展览,每年都要做十来个大大小小的活动,出版一大堆体面或者不体面的画册。有时候,我也在扪心自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展览?要知道一个展览少得要面对几个画家,多了你得面对几十个艺术家打交道,在座的应该理解和艺术家们打交道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候,我看见我的助手们一个个汗流浃背的样子就在想“做完这个展览打死也不做展览了”,但是事与愿违,我想“结束”似乎一直等不到尽头。事实上,沿海地区展览多是和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理念相关联的,那么多的美术馆、公共空间,那么多的展览档期,当然,还有那么多艺术家要“出头”,怎么办?办展览、出版就身不由己的多了起来。不过,我也一直在说,展览现在越来越不好办。我不是一个召集人,把艺术家作品往展馆一扔就完事,我长期在媒体工作,多少还有一些社会担当的,把一个展览做得有品位、有教养是我们一代人追求。今天这个展览在重庆的锦瑟画廊举办,我觉得我个人而言轻松很多,因为张淇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她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也让人很放心。另外,和王林老师搭档做这个研讨会我确信在学术层面的高度和深度都会不容置疑。
今天研讨会的主角是陆春涛,他首先是我的朋友,其次是我的同行和同事,我画画,他也画画。我跟他还一起办了一本杂志叫《美术天地》,到今天已经做了第七年。如果在两三年前你做杂志,我觉得一点也不稀奇,因为两三年以前我们中国的美术杂志特别是直邮的美术杂志到了一个鼎盛期,尽管好的刊物不多,但有100多种官方或非官方的刊物还是让人咂舌的。但是从2008年开始,所谓的金融危机以来,很多的媒体都倒掉了,这样一来,清理不少门户,我们现在的发言渠道又规范了一些。我绕了半天的意思是说,我和他有这样的一层同事关系。实际上,我们还是一个对手的关系。因为我们两个人经常会在思想上产生一些碰撞,会有一些很深的矛盾,很大的对立,可能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看法会有歧义,但这个歧义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其他关系,比如各自的创作、各自的思考。所以,我担任他全国巡展学术主持的意义也在于验证我们彼此的学术观点。
艺术家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完全被市场化,完全被市场控盘。这类艺术家绘画技术没有问题,他可能不是跟经纪公司说我要怎么画,而是根深蒂固地跟着一个学术气场,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比如都画得很传统,或是很媚俗,或是很好看。当然也有市场要求你怎么画的艺术家,在“被认可”的样式中艺术家不能有大的改变,所以,我们时常会发现多年以后一些艺术家从才情卓越沦为资质平平的画家。第二类,就是以上海为轴心,以广东为样本的一类,画得相对比较抽象、比较现代的一些画家,他们不断求新,他们会超越地域性、会超越古人今人甚至超越自己。陆春涛就是这一类画家,他可能只把水墨作为一种基本元素,在创作中有很多的新花样,而且不断在变,不断在探索。
春涛到重庆来办展览,我说一定要请王林老师写篇文章。我还说,王林老师是我敬仰的我们圈内的几个大腕之一,他写文章不会顾及到你的面子,不会顾及到你爱不爱听,他肯定是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不管是他骂了你也好还是把你夸成一朵花也好,他的文章很重要。为什么四川美术界能够在全国有这么大影响呢?其实跟这里的理论家、画家的敏锐观察力和判断有关,他们能发掘出多样的创作元素,所以才会在全国形成了一股四川的旋风。今天很高兴王老师能带这么多的同学来,我们也希望能跟年轻的朋友一起交流,听听你们的看法和见解。
王林:
春涛有空闲的时间可以去美院黄桷坪走一走,去那里的工作室逛一逛,那里可以互相交流,可以互相成为对手。“对手”这个词很好,它不是一种冲突的关系,而是一种博弈的关系。
王小箭(四川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我们过去的一贯传统是走出去,引进的比较少,我觉得锦瑟画廊、器•空间在引进方面功不可没,作为一种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另外,江南的气味往我们这边传得比较少。
春涛的作品还是具有江南气息的。首先是作品感觉比较细腻,笔墨运用也比较细腻。其次,画的幅面比较小。实际上,在如此现实的社会里画小是一种胆量,你敢不敢画小?这次的作品看似小品多一些,但是细看,它又不像传统的那么小,也就是这里面它小中见大,这可能也是江南的一种特点。
这次展览作品的装裱也值得好好提一下,说中国画三分画七分裱,我们在裱上下的工夫太少。过去的装裱方式、绫子什么之类的和当下的现实空间是什么关系?和现在当代艺术的审美趣味又是什么关系?我觉得这可能是比较难接洽的,所以现在的人很少去买卷轴,因为它比较适合以前的纸窗子。那么现在这种框结构,如何做到七分裱?以前我想过把边给撕掉,破边,可能它也对应了现在人们的一种审美趣味。过去破就是穷的代表,今天已经不是了,它是一种方式或者叫解构的方式。我觉得这个时候这么做就是考虑到空间,这是不是以后我们就在裱上多做一些功夫,因为现在包括装置作品都非常讲究展示的方式。
张杰(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油画家):
第一次认识春涛,他是作为刊物的艺术总监来约稿,所以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杂志老总,编了一本现在非常有影响非常有价值的刊物,而且越编越大,每年送来的书也越来越厚,影响也越来越大。第二次认识春涛,他是策展人,在推广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当时是在锦瑟搞的南方的展览。那么第三次认识春涛,他又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上次我在上海办个展时得到了春涛的大力支持,春涛在里面起了关键的作用。而我今天认识的春涛是个水墨艺术家。今天是第一次看到他的原作,我觉得他是个真正的艺术家。
我是搞教育的,我们的艺术教育直到现在还是在沿用以前的模式,把专业分得非常细,国画你就做国画,版画就做版画,油画就画油画。实际上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也应该包括社会活动能力,刚才我跟王林还在讲,我说我们学校应该开一个选修课,就如何来搞画展的开幕式,如何策划、运作展览,如何在开幕式上像王林这样来点评几句,这些都是一个艺术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这个展览给我另外一个感触是,中国有句话叫方寸之间见乾坤。我这次看春涛的作品,他的题材、他所表现的景观是非常博大的有宇宙感的那么一些场景、一些符号。虽然画幅很小,但在这里面有很多我们在座同学需要思考、体验、感悟的东西。水墨,我个人认为它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种延续,这种延续它的语言方式有多种多样,它蕴含的表现力也是非常丰厚的。春涛作品引起了我的反思,现在我们四川美院国画系的师生,如何真正地回归到我们国画本身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水墨元素中去,如何去体验挖掘一些比较真挚的东西。
此外,我觉得这个展览虽然很小很随意,但是这个展览中作品的价值并不是这么随意的,是需要我们去研究、提炼,需要我们在座的批评家、理论家来归纳整理的。
Oliver(英国艺术家):
我很希望我可以听懂大家讲的事情,但很遗憾我听不懂。那么,我将我对本次展览的感受作一个简短的说明。在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之前,我就通过网络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和过去的艺术有了一些了解。中国艺术正走向多元,我作为一个外国人,感兴趣的是,一个艺术家如何利用中国丰富的艺术遗产为当代艺术注入新的生命,这非常难,是一个很难但是必须面临的挑战。当然,这只是许多方法中的一种,但对我来说,这意味着一种特别有趣的可能性。这就是我对陆春涛绘画作品的一些感受。
李智豪(四川美术学院史论系研究生):
去年年初,我有幸和陆春涛老师认识,他身为上世纪60年代的人,对我们这些80后年轻人是比较照顾提携的,给的一些建议确实也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水墨创作方面。大家都知道,水墨现在是一个体格转型的阶段,画国画的同学现在遇到最大的困惑是,这个体格到底该怎么转型?陆老师这次来做展览,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我觉得陆老师是属于半传统型的,就是说他是在平衡一些传统的国画元素和吸纳一些西方的先进理论或艺术方式后,再进行一个个人化的创作,这一点对于我们国画系的学生、研究生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是一个启示。
我认识的在校研究生他们在创作时确实充满了很多的困惑,我们也希望陆老师能在水墨创作上给我们一些建议。
郝量(水墨画家):
我跟陆老师认识将近两年,对陆老师的整个创作过程也很了解。在本科的时候我就已经看过他的作品,因为他刚开始的《瓶花系列》曝光率很高。我觉得陆老师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海派艺术家,因为我觉得在近现代,海派完成的就是中国画与西画的结合然后推进再完成的一个过程。从他的画中可以发现,他还延续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但是他又吸收了很多西画的东西,比如水彩画的一些方法、现代主义的一些方法,包括波洛克。其实陆老师是很能学习的一个人,就像一个海绵体,是一个优秀的海派艺术家。但我觉得海派到现在为止,可能大家都还在传统的一些题材上打转转,只是画花画鸟,构图上也没有任何创新,还是延续着吴昌硕、任伯年的一路,但是陆老师的作品,在构图、透视方法、表达内容上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
杨勋(职业画家):
我是画油画的。我觉得陆老师的作品非常诗意化,他是一个善于从生活当中去体验的艺术家。我觉得现在所谓的当代艺术很多都是图式化的东西,很难从生活中获得真正的体验。我也不是很了解海派艺术,但我觉得四川这边的一些艺术现象和浙江、上海那边确实不太一样,这边的艺术家很难从身边的生活当中去体验,而常常是一种很直接的转换,他可能更多的是从图像的冲击力或是视觉的张力上去考虑。但是陆老师的作品就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由内心的感受传达出他对他走过的和看过的一些东西的理解。
王林:
前两年,四川美院是走过弯路,四川美院本来是非常善于从生存状态,从个人存在的一种感受,从周围的环境中去提炼自己的艺术追求的。而这弯路是商业操作的结果,是卖钱卖疯了的结果。所以经济危机来了以后,最有好处的就是四川美院。回到艺术领域,同学们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油画界很有希望。
游清华(四川美术学院史论系研究生):
我是王林老师研一的学生,以前本科也是美术学的。今天是第一次从陆老师的画册中认识他的画,确实感觉很不一样。最开始我觉得他的《荒谷系列》有点熟悉,感觉在哪见过,我想可能就是他们刚刚提到的波洛克。另一种感觉就是很闲散、很闲淡,这是对于《江边系列》而言的。由于是第一次看陆老师的画,所以此刻只是一种点滴的体会,可能以后跟陆老师接触多了,就会把某些点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总体印象。我觉得《江边系列》对传统的东西吸收得比较多,但没有具体去吸收某一类或某一段时期的,而是吸收了很多时期,例如北宋、南宋、元朝以及明代末期。
但陆春涛老师是从一些构图和题材上去选取,而不是用传统的笔墨、技巧去模仿。他体现出了一种时代性,就是用很流行的方法去表现自己的心情。我感觉他的《江边系列》有很多人的影子在里面,但又不完全是,他画的是一种心情。还有一点,陆老师的画非常细腻,而有些地方他又画得比较随意,这里随意的意思是灵动,随着他自己的心情,既没有受主观意识的控制又不是乱画。他的作品富有意境,是自己去感受的一种静,有一份闲逸。
罗仕明(四川美术学院史论系研究生):
看了陆老师的作品,我最明显的感觉是陆老师在求变。由此我也看到了我们一个时代的困境。一方面我们试图同西方拉开距离,摆脱水墨对西方抽象绘画的缠绕;另一方面我们又试图同传统文化拉开距离,不再做吴昌硕、任伯年做的事情。很多艺术家都试图从这两套系统的差异化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从陆老师的作品中我也看到了他的一些困惑,里面有一些不确定的东西,而他画册后的短文印证了我的想象,可能他是希望通过这么一个过程获得某种内心的感受。
冯大庆(四川美术学院史论系研究生):
陆老师的画有点西式的风格,因为传统的中国绘画比较强调留白,而他画得比较满,画面给人感觉张力比较大。现在对水墨的争议比较多,有些抽象水墨就是强调笔墨的感觉,强调对画面形式感的追求,对内在视觉张力的追求,这也是对水墨有意义的探索。但我觉得在研究水墨的时候有一个落脚点,就是我们用的材质还是宣纸,笔墨还是在一个系统上,其实这些对艺术表现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打破这种笔墨的系统,我觉得是水墨向上发展的值得探索的一种方向。
王林:
大庆说的这点想法可大了,因为要从笔墨系统里走出来,而且还不能局限在这个系统里面,那就是另辟蹊径。
接下来我谈点自己的看法。今天再看春涛的作品,觉得跟我在写文章时的感受稍微有了一点变化。上海、江浙这边艺术的一种倾向就是比较诗化,比较闲赋,具有文化修养,文人气息比较重。这个氛围在我们看陆春涛的作品时可以感觉到,它有一定的厚度,有一种温馨、醇厚、饱满的气息在里面。这是江南画家的一个优势,也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但是坦率地说,仅仅有这些是很不够的,因为这种艺术倾向实际上是很不现实的。这种情调实际上带有一种古典的文人情怀,我们都非常想做一个古典文人,有自己的园子,还可以写诗作画,这样的生活多好。但问题是,我们已经不可能了,这个世界不让文人有这样一种生活,即使现在有一些画家自己营造这种环境,那也是假的。
春涛生活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但他可能不像处在西南地区的画家,对紧张和冲突有一种直接面对。我觉得春涛的处理方式不一样,他把这种很直接的东西变成对画面张力的一种处理方式,甚至他想化解这种张力,但是他又保留了这种张力。他画面中的形,有一种场景感,但是他对平面的处理藏在深度和平面之间。格林伯格说绘画就是回到媒介,但是他回到媒介不是就在平面上做,是从空间的深度回到媒介的平面,这个“回到”两个字里面有很多可能性,恰恰使艺术家更有创造力,
我觉得春涛应该不要太看重江浙的那个圈子的认同与否,有时候人处在这个氛围里面很容易受到集体的干扰,要从这样一个集体中脱离出来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艺术家的勇气。 他画中一些比较紊乱的东西,就是那些很纤细的线条,他对这种紊乱的处理和调配,以及画中那些大块面,是他画里面最有力量的东西,这也是他和其他比较传统型的水墨画家拉开距离的地方。这种块面和笔触之间的张力,就是所谓的构成和表现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我很欣赏他在张力和化解张力之间作文章,就是如何把这种张力和今天人们的视觉心理、文化感受、生存方式联系起来。此外,我非常喜欢春涛绘画里面所表现出来的透光感,那种突如其来的光亮,使我觉得有一种诱惑力,是艺术家通过画面呈现出来的一种隐隐约约的很有人性光辉的一种东西。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