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春涛相识,不仅多了一个新朋友,而且对生命个体多方面的创造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与春涛相识于上个月,缘于画展,一个名叫“影像与印象”的画展,是春涛与谢海策划组织的,地点是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他们选了几十位当今实力派画家的作品,并把几十位画家成长经历的照片,包括早期从艺到成名后的工作室情景都作为展品展了出来,还出了一本厚厚的精美的画册。开幕的前一天,春涛把参展画家一一邀请到上海,安排颇为周到,我是在这时见到春涛的,目睹他从容地处理大小事情。开幕那天,观众之多出乎意料,在展厅里看到那么多的观众,真有点激动。与画家周京新谈此感受,周京新告诉我,春涛策划的展览每次都是成功的,因为他人缘好,创意好,办事又周到。
事后得知,春涛为此次展览投入70余万,做的是赔本的生意。好在春涛人缘好,有朋友赞助和自己的广告公司做后盾。
“影像与印象”展览在我心里留下了春涛策展和组织展览的影像与印象。时下画展甚多,多是就作品而作品,“影像与印象”将现代摄影融入,将画家的生活状态影像作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文献的史学意义,而且使观众了解了画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此次展览别具特色,策展者功不可没。春涛为此不辞劳苦又赔钱,在“向钱看”的时代很为少见。
就春涛而言,组织这样的展览不过是“玩玩”而已,只要朋友们高兴,观众愿意看,春涛是舍得“玩玩”的。春涛目前的正经职业是广告公司老板和设计家,广告时代需要广告,尤其是大都市上海,春涛不会放过时代机遇,他善经营,懂策略,把嘉时达广告有限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春涛是设计界的高手,最早成名于设计,其水平之高不必多谈,仅举一例,其创意设计的图书之考究,版式之夺人,令诸多挑剔的画家服膺。自然,广告和设计实力使春涛在上海有了立身之本。连画家俞晓夫也感叹道:“春涛把个大上海玩得是游刃有余,左手一个广告公司,右手一支生花妙笔,这境界玩得是连我这个老大哥也要让他三分。”
不过,如果仅仅将春涛看成是热心的艺术赞助者、广告人和设计家,那还不是真正地了解春涛。实际上,春涛的最大心愿是画画,画自己心中的水墨世界。他之所以热心于赞助展览、经营广告和从事设计,是为了最终圆绘画的梦。有梦不觉人生寒,与春涛交谈,知其绘画之情之深,又觉得他是一个很诗意的人。深夜时分,他说了这样的感受:“夜上海浓缩在我的窗口,月亮从一朵白云飘进一朵乌云,写字台上设计稿的线条与色彩渐渐模糊。天地间最激动人心的是黑色和白色缠绵在笔下,融进血液里,流淌出岁月飘逝时不再来的激情和感叹,我的晨曦飘走了,我的黎明来到了。”
春涛画画,轻松自然,从不像某些专业画家那样患得患失。他以心情入水墨,在水墨中得以自由,以放松的心情体会过程的愉悦。正如其所言:“我喜欢随心所欲地漫不经心地在宣纸上写画,品味着笔与纸‘碰撞’的刹那间感受,还有那瞬间浮现的彩色交融。我喜爱随意地无忧无虑地体会每一笔的过程,感受着某一种心境,尤其是那种轻松,带着阵阵惬意。”
这是一个画家实实在在的感受,是古今许多画家书家都曾体验过的。如果把春涛画画看成是事业成功者的附庸风雅,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春涛不仅是科班出身,而且参加过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许多大展,早在1988年,就在北京举办过个人画展,在美术圈里,春涛是一个执著的画家。
春涛画画,绝非心血来潮。13岁,当他还是崇明岛上的娃娃时,就开始了笔墨生涯,迄今已20余年。在他所从事的行当和所做的事业中,画画历时最久,情结最深。
春涛的画不仅有笔有墨,而且有时代生气。他尽自己的可能吸收传统之精华,又将自己的现代情思融入其中。其表现出的情调是东方的、中国的、上海的,又是现代的。清秀、活脱、淡雅、灵透。他的同龄人和年纪小于他的青年人会更喜欢他的水墨,因为他在传统中融入了现代的构成。
春涛的画,很善于用墨,正如他对黑白有着诗意的理解,挥毫时,将激动人心的黑色和白色缠绵于笔下。中国画讲笔气墨韵,春涛的画墨韵十足。用笔之提、按、顿、挫,挥墨之浓、淡、干、湿,轻轻松松地将墨之千变万化表现于纸端。春涛尤其会用淡墨,用淡墨的微妙层次表现微妙的情感。读春涛的画,感受到的是生韵,这生韵是江南的、上海的,是现代都市多情男儿的内心独白。
与当今许多画家热衷于宏大叙事题材不同,春涛着眼平常的花草。在春涛看来,花草是世间最美最具灵性之物,画花草,在发掘自然的美丽的同时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进去,使花草也有了灵性。春涛取景,以少胜多,常选取书房内插花,庭院中小草,还有儿时在崇明岛田埂路旁所见的深深记忆。因为熟悉,故能自由发挥,因为笔含深情,故能使花草显灵。春涛在选材上是智慧的,是知己又知彼的。溺水三千,只取一瓢,一瓢足以现溺水三千。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以小见大,轻松而自由,岂不快哉!
与春涛相识,认识到人生发展空间的广阔,他还不到40岁,就把事业做得很红火,把画画到了一定的境界,并为艺术界做了大善事。善人有善报,成者自成,春涛以后的路会更宽,艺术会更精进,真希望艺术界多几个这样的朋友。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美术观察》主编
原文刊于《文化月刊》2003年第11期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